造车资质难落定,小米汽车前景堪忧-每日播报
2023-06-29 15:02:44 来源: 华夏时报
关注河南热线

华夏时报(www.chinatimes.net.cn)记者 于建平 见习记者 才丽媛 北京报道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根据小米创始人雷军的计划,小米汽车首款车计划明年上市,然而,小米是否具备造车资格仍是未知。

日前,工信部发布的公告中提到,北京宝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北京宝沃”)自行申请注销汽车生产资质。

此消息一出,业界就对小米汽车造车资质问题展开了讨论,关注和讨论的热度甚至超过了宝沃汽车本身。

由于“小米汽车承接北京宝沃的生产资质”在业内流传已久。随着宝沃生产资质的注销,造车资质成谜的小米汽车究竟会以何种方式落地?

造车资质成谜

根据工信部日前发布的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》(第371批),其中第四部分“撤销企业及产品”显示,北京宝沃(乘用车)自行申请注销汽车生产资质,北京宝沃的多款车型(含纯电动车)自公告发布之日起停止生产,并将于2023年11月1日以及2023年12月31日起停止销售。

曾号称“德系四强”之一的宝沃汽车,是北汽福田旗下公司。由于经营不善,2022年11月29日,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宣告宝沃汽车破产。

另一边,2021年11月27日,小米汽车项目正式落户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。按照规划,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上半年推出首款车型,但在此之前,造车资质是极为关键的一环。对此,业内盛传“小米汽车将接手宝沃生产资质”,而小米汽车方面并未公开回应。

对于新造车企业来说,获得造车资质有“借壳、买壳、造壳”三种方式。“借壳”即代工模式,蔚来与江淮的合作即采用此种模式;“买壳”即企业直接购买生产资质,例如理想汽车耗资6.5亿元收购了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%的股权。相比而言,企业自己申请资质即“造壳”难度最大,并不是造车新势力的首选。

对于小米汽车来说,业内人士认为其更倾向于其采用“借壳”和“买壳”的方式造车。

上海智能制造产业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投资合伙人、汽车行业分析师张永斌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:“对于小米汽车来说,团队匹配、工厂管理并不是强项,它的重点应该是汽车本身的设计研发、市场营销等方面。从其前期发展来看,不一定要自有工厂、亲自造车。”

不过,随着宝沃生产资质的撤销,小米汽车的生产资质引发了新的疑问和猜想。有声音认为,这意味着小米资质“落空”,“接手宝沃资质”的传言不实;但另一方面,也有消息称,国内汽车生产资质已不允许进行交易,宝沃注销资质后,小米汽车或将因此被“特批”获得“新增”汽车生产资质。

造车前景堪忧

距离小米汽车首款车上市的时间越来越近,但小米汽车在资质、产品上都还是未知。

近日,“小米汽车14.99万元起售”的消息传出。对此,小米公关负责人王化在社交媒体上予以否认,他称这是“小爱同学”抓取、调取了此前自媒体报道的猜想信息,并表示:“毕竟明年小米汽车发布,现在怎么可能就有价格了呢?”

当前,造车新势力经历一系列淘汰赛后,目前仍然活跃的企业已是个位数。小米汽车在新势力最后的窗口期入局,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。

不仅如此,小米汽车还肩负着小米创始人雷军为其设立的目标:“小米汽车计划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第一梯队”以及“小米汽车要争取15-20年内进入世界前五名”。

小米汽车切入智能电动车的关键点是自动驾驶,但多位业内人士告诉《华夏时报》记者,目前,各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很难拉开差距。除了技术水平的成熟度,还要考虑政策标准制定维度。

当前特斯拉FSD Beta(完全自动驾驶测试版)系统的总行驶里程已超过1.5亿英里,但仍可能面临自动驾驶方面的事故和纠纷;华为每年在汽车研发领域投入100+亿元,重点推进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、智能网联、智能车控等领域。相较之下,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竞争优势并不乐观。

不仅如此,与同时期成立的车企相比,小米汽车在进度上也并不领先。

2021年3月,吉利与百度联手创立的集度汽车成立,百度创始人、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曾公开表示,集度集成了百度AI能力、Apollo的核心能力。就自动驾驶而言,集度将“领先特斯拉一代”。

在产品上,2022年10月27日,集度与中国探月联手打造的集度ROBO-01探月限定版正式上市。2022广州车展上,集度带来了ROBO-01和ROBO-02两款车型,其中ROBO-01搭载高通8295芯片和英伟达Orin X芯片,并将搭载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的核心功能——点到点领航辅助PPA,ROBO-01及其探月限定版将于2023年开启交付。

小米汽车方面,2021年3月,小米正式宣布进军电动汽车行业,首款车型计划2024年上半年上市。

对于小米的造车进度,有分析师对《华夏时报》表示,与手机不同,汽车拥有上万个零部件,生产制造和供应商整合的周期漫长,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流程,因此对小米汽车如期上市持保留态度。

可以确定的是,小米汽车一上场,就将面临激烈的比拼。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对《华夏时报》记者表示:“小米汽车推出之后,可以看看它有什么让人惊艳的效果。”但他认为,未来造车新势力可能仅会存活3—5家,传统车企并非“坐以待毙”,作为新势力最后一批入局的小米汽车,到底有多大机会和实力去抢夺市场还要进一步检验。

责任编辑:李延安 主编:于建平

责任编辑:hN_2929